历史知识

司马师怎么死的(司马师之死是否是司马昭的阴谋?四大疑点证明了确与司马昭有关)

2024-04-21 23:25:21

历来权力之争,少有不腥风血雨的,但历史上司马师司马昭这对兄弟却好像是其中的异数,两人互相扶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维护着司马氏的权力。

司马师英年早逝,既杜绝了兄弟反目的可能,也让我们失去了看一场大戏的机会。

司马师是受到惊吓而死于其陈年老疾——目瘤,这点没有疑问,但其中是否有司马昭的身影,很难猜测。很多学者认为,司马昭没有杀死司马师的动机,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昭无子,其养子司马攸是司马昭之子过继给司马师的。

无论是兄长司马师,还是亲子司马攸,司马昭能否容忍对权力的渴望而弑兄杀子很难说,毕竟在权力面前亲生儿子都可以放弃的例子太多了,仅此一点就排除司马昭的嫌疑,有失公正。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

公元254年,司马师诛杀魏帝曹芳心腹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国丈张辑三族,废曹芳为齐王,立曹髦为新帝。

当时司马师刚刚割掉困扰自己多年的目瘤,病创甚重。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了神医华佗及灵药麻沸散的前提下,这种病症对能够享受到全国最好医疗条件的司马师来说并不致命,需要的只是静养和休息。群臣都认为大将军不须亲自出马,由太尉司马孚率兵即可搞定叛军。唯独王肃傅嘏钟会三人力反众论,坚持劝司马师亲自带兵迎敌,耐人寻味的是,司马师愣是被这一小撮人说服了。

虽然正值壮年,司马师的死因倒没有什么疑问,既非遇刺,也非中毒,确实是因为目瘤爆裂后引发其他症状导致不治。关键在于,司马师的死亡过程着实有些诡异。

疑点一:司马家拥有带兵经验的人才并非只有司马师一人。

嘉平五年,东吴太傅诸葛恪以倾国之力二十万众围攻魏国合肥新城,受命统带二十万精兵前去救援的司马家大将,就是叔父辈的司马孚,最终迫使来势汹汹的吴军狼狈撤退。这次成功经历,正是此前群臣建议司马孚督师的原因所在。

然而司马家还有少壮派司马昭。司马师上台时面临的情况很棘手:内部不服者大有人在,外有吴、蜀两个强敌。这段时间他和大弟司马昭的分工十分明确,配合也很默契:司马昭攘外、司马师安内。司马昭曾在嘉平四年以监军的身份统兵七万南伐东吴,日后一直活跃在帝国西线,长期督军抵挡蜀将姜维的骚扰,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当年东吴诸葛恪的入侵气势非同小可,出兵数量巨大,大有长驱直入问鼎中原之意。值此危急时刻,司马师也只是在京都坐镇大局而已。淮南叛乱爆发,战况正如群臣所料,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收场。司马昭本人自淮南初叛后就攻打过东吴,此后更是抗拒过姜维这样的大敌,清楚淮南风土地形、带兵经验丰富的他实在是最佳人选。只是,司马昭为何不主动请缨分忧,反而任凭病重的大哥亲自出马?

疑点二:怂恿本该静养的司马师亲自去前线的三人和司马昭大有干系。

傅嘏、钟会、王肃三人属于第一批倒向司马氏的魏朝高官,堪称司马氏的死党。傅嘏出身北地大士族傅氏,是东汉名臣傅燮的侄孙。早年因与大将军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不和,仕途坎坷,只有司马懿肯收留他,司马懿死后顺势转为司马师的智囊。

正是傅嘏危言耸听,淮、楚地区的兵士素来骁勇,其势不可当。万一诸将战斗不利,大势一去,那么您的“大事也会失败了。”一句重话,激的原本打算卧病在床的司马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傅嘏也没说错,司马师连命都没了,其“大事”的确失败了。在司马师死后违背曹髦诏令,把军权移交给司马昭这一事件也有傅嘏的份,其行为充满无间道的色彩。司马昭辅政后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

作为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名气比他老爹还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司马昭的首席智囊兼心腹,却很少有人知道,提拔钟会以秘书郎出仕的伯乐是司马师。在司马昭违背曹髦诏令直逼洛阳取得辅政地位的密谋中,钟会起的作用比傅嘏还大。以至于年才三十的钟会在事后得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面对这场声势最为浩大的淮南三叛,司马昭干脆挟持魏主曹髦和郭太后随军,督军亲征淮南,二十六万魏军四面合围寿春城。

虽然是司马昭的心腹重臣,钟会却不甘人下。此人在灭蜀后兼并诸军密谋反叛,最终兵败身死。钟会并无子嗣,过继了亡兄钟毓之子并和侄子们住在一起。钟会谋反,钟毓的几个儿子连坐下狱等死。司马昭再次出人意料,以钟毓曾经秘告钟会有谋反野心为由将钟家人特赦。司马昭可谓是官字两张口,怎么说都有理,灭蜀功劳大过钟会的邓艾,以七十之年受到谋反的罪名被杀,明知其被诬陷的司马昭却将错就错,将邓艾的儿子全部诛杀,妻子幼孙流放西域。谋反证据确凿的钟会一家却得到宽宥。

疑点汇聚成线,一代枭雄司马师死得不明不白。是什么政治势力要害死司马师?最大的嫌疑人,自然是隐藏在司马师巨大光芒下一直不显山露水,在兄长死亡的关键时刻却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司马昭。

作为司马师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司马昭有作案动机,也有行动能力和作案条件。看来司马昭害死兄长,基本是板上钉钉。

据晋书的帝纪记载,司马懿将诛曹爽,只和长子司马师一人谋划,次子司马昭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事发前晚,司马昭才得知一切。司马懿随后偷窥儿子们的举动,只见司马师鼾声如雷,司马昭寝不安席。司马懿大为得意,连声赞叹司马师“此子竟可也”

不难看出这段酸溜溜的政变实录,是司马昭告诉史官的。对父亲偏心的怨怼之余,对兄长的感情,只能是嫉恨而已。

真平四年司马昭统军伐吴,由于吴将丁奉出色的发挥,魏军在东关惨败,丧亡三万人之多。老实说,魏军战败,并不能全怪司马昭一人,前锋将领轻敌不设防要付主要责任。战后诸将请罪,司马师却下令由司马昭负全责,并将其官爵一撸到底。此举为司马师赢得了军心,却又一次伤害了司马昭。得知兄长的处分后,司马昭也召开会议检讨。出身大士族的司马王仪道:“责在元帅。”不料这句官腔竟要了王仪的命,司马昭勃然大怒:“你也要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吗。”当场下令把王仪拖出去斩首。

司马昭这次失态,无非迁怒而已。大概就在此刻,对兄长的嫉恨变成了痛恨,恶意变成了杀意。时隔两年后的司马师死亡真相,已是昭然若揭。

司马师为人,强横霸道。他用刀背敲死李丰,废魏主曹芳,行事肆无忌惮,宛然一团炽热的火。司马昭却酷肖乃父,他阴狠多智,城府深沉,如同一块阴寒的冰。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显示了自己惊彩绝艳的一面。他表现出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能力,只在司马师之上。先前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地位而已。

可能司马昭害死司马师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是更有利的。

猜您喜欢

二十四史:明史为何修了95年,明史的质量怎么样

二十四史:明史为何修了95年,明史的质量怎么样

2024-04-21历史知识

商朝五次迁都地点都是哪里,商朝的第一个都城叫什么

商朝五次迁都地点都是哪里,商朝的第一个都城叫什么

2024-04-21历史知识

铁扇公主的,是什么,铁扇公主是哪个国家的公主

铁扇公主的,是什么,铁扇公主是哪个国家的公主

2024-04-21历史知识

武松的籍贯在哪,水浒中的清河到底是哪里

武松的籍贯在哪,水浒中的清河到底是哪里

2024-04-21历史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