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

李思训(山水画“北宗”之祖)

2024-04-21 23:25:21

<a href=/renwu/2922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李思训</a>

李思训(651年—716年),字建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书画家。

门荫入仕,起家常州参军,迁江都县令。武周时期,避祸隐居。唐中宗复位,累授宗正卿、岐州刺史、陇西郡公。唐玄宗时期,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晋封彭国公,世称“大李将军”。

开元六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秦州都督,谥号为昭,陪葬于桥陵。擅长山水画,后世尊为“北宗”之祖。此派的山水风格,在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可以看到。

人物生平

李思训(651年—718年),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

664年(十四岁),补弘文生。进士及第,授常州司仓参军,迁江都令

武则天朝(684-704)执政,杀戮大唐宗室,弃官隐居。

唐中宗神(705~707)初年,历任太常丞、太府少卿,迁宗正卿,册封陇西郡公,实封二百户。出任岐州刺史,转益州长史。

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任右羽林大将军晋封彭国公,转右武卫大将军,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开元六年,去世,追赠秦州都督,陪葬于桥陵。

《唐故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

主要成就

宗室丹青

李思训兄弟之间妙极丹青的有五人,思训最为当时人所器重。他的画作都极为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得湍濑潺湲、烟霞缥渺难写之状。天宝中,唐明皇召李思训画大同殿壁画,兼掩障。一天皇宫中夜闻有水声,唐明皇说李思训一定是通神之佳手,如果没有技进乎道,并且不为富贵所埋没,他怎么能够得此荒远闲暇之趣!其子昭道,在当时的书画界也很有名气,当时人称其父子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大李将军指李思训,小李将军指李昭道。所说的青绿著色山水,据说就是从大小李将军而来。

绘画风格

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其作品均散佚。《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九成宫纨扇图》。

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江帆楼阁图》据记载是他的作品。《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阁,风帆缥缈。画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广漠幽旷。画树已注重交叉取势,显得繁茂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勾描,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画法沿袭《游春图》的青绿设色而有所演进,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参考了《游春图》左段而略有变通,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

人物评价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唐朝名画录》:“国朝山水画第一”。

《图绘宝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

明代画家董其昌:山水画“北宗”之祖。

张丑日:“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五代时著名画家荆浩:“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明人陈继儒:“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赵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李派。”(《清河书画舫》)

明代徐沁《明画录》:“自唐以来,画学与禅宗并盛,山水一派亦分为南北两宗。北宗首推李思训昭道父子,流传为宋之赵干及伯驹、伯骕,下逮南宋之李唐、夏圭、马远。”

亲属成员

祖父:李叔良,刑部侍郎、长平肃王,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

父亲:李孝斌,原州长史、华阳县公,赠宁州刺史。

儿子:李昭道,太原府仓曹、集贤院学士、中书舍人。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作品《春山行旅图》。

个人作品

《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图的上方是浩渺的江水,近处满勾细密的鱼鳞纹,渐远渐渺茫。近岸有一叶渔舟,天边则有二片风帆远去。下方是江边坡岸,山峰耸立,长松秀岭,密树掩映,山径层叠,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间。

画七人,一人于廊内,二人于坡岸赏景,另四人则沿山径而来。主人骑马,三仆或挑担、或提物,簇拥前后。人物描绘工致,形神兼备,延续唐代绘画的辉煌。

而用色上也沿用人物画优秀的重彩法,在石面及松叶上着浓厚的石绿色,在廊檐及木柱上着明艳的朱砂色,将隋以来的金碧山水演绎成一种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然而树木山石的刻画则比以前细密、老成。山石有勾而无皴,杂树或枯枝,或有叶,枝叶都用双勾线描,而松树则更具特色,此前的展子虔画松不画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古朴,而此图则先用石绿点染,而后又用石青加上两笔交叉的线,以示松针。这种表达方式,如今的人们也许会觉得希奇,但却正是一种“古怪”。这与北宋李成开创的描绘松针的“攒针”法相比较,自然会显得比较古拙,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让后来的学者确认这幅未署名款的古画为处于承上下时期的李思训所作。

然而,随着唐代中期水墨山水画的兴起,这种古艳的青绿山水画渐渐冷落。一直等待了300年,在北宋后期画坛的“复古”潮中,画家们将水墨山水的“勾、皴、擦、点、染”的笔墨技法融入其中,创造出既艳丽而又脱俗的青绿山水,其中以青绿为重的谓之“大青绿山水”,代表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有作浅绛淡彩之后薄敷青绿石色的,谓之“小青绿山水”,赵伯驹(传)的《江山秋色图》许为先驱。

墓志铭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简称《云麾将军碑》,由李邕撰文并书。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建于今陕西境内。《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历来与《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明朝学者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清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外此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

猜您喜欢

二十四史:明史为何修了95年,明史的质量怎么样

二十四史:明史为何修了95年,明史的质量怎么样

2024-04-21历史知识

商朝五次迁都地点都是哪里,商朝的第一个都城叫什么

商朝五次迁都地点都是哪里,商朝的第一个都城叫什么

2024-04-21历史知识

铁扇公主的,是什么,铁扇公主是哪个国家的公主

铁扇公主的,是什么,铁扇公主是哪个国家的公主

2024-04-21历史知识

武松的籍贯在哪,水浒中的清河到底是哪里

武松的籍贯在哪,水浒中的清河到底是哪里

2024-04-21历史知识

相关推荐